详细介绍
1.1 概述
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,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要素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。近年来,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形势预测,由于能源资源缺乏和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,加上核动力所具有的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明显优势,将导致核动力工业的复兴。
目前世界能源的主力是煤和石油。这些化石燃料是BUKEZAISHENG的能源,在地球上的储量有限,而且煤和石油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,氮氧化合物及二氧化硫等,都是造成全球污染的重要原因,由此造成的温室效应和酸雨正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。从这些意义上讲,人类需要一种清洁,经济,安全的替代能源。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利,太阳能,风力,潮汐能,波浪能等。
水利资源的利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,而靠近生产和生活中心的水利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。其它可再生的资源因种种限制而难以形成工业利用规模。而核电厂受地理限制比较小,也不像火电厂那样排出大量的灰尘,二氧化碳,氮氧化合物及二氧化硫,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排放的放射性总量微乎其微,不会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,加之从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初级阶段开始,人们就已认识到了核电离辐射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,并且广泛进行了有关安全防护方面的研究,制定了各种法律,条例和规定,可以说目前核能技术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。这样核能这种崭新的能源便应运而生。
核能的发展与和平利用是20世纪科技SHISHANG杰出的成就之一,在核能利用中,核电厂的发展相当迅速,已被作为一种经济,安全,可靠,干净的能源。核动力技术在多数发达*得到巨大发展,在很多发展中家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,世界上的核电厂已有丰富的运行经验和良好的安全记录。
原子能机构2003年5月30的统计数字表明,全球正在运行中的核电机组到2002年年底共有441座,总发电能力为359.7TW,发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16%。其中法国,立陶宛,比利时和斯洛伐克等*的核电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50%,而法国和立陶宛的核能发电所占的比重占发电总量分别达到了78%和80.1%,在电力生产中已占的支配地位,实现了由燃油和燃料发电向核能发电的转变。
我国是个电力需求大国,核电的发展有着一个广阔的市场,中国核电从1985年开始起步,在1985年到2008年间,一共建设了11台核电机组,总装机容量为910万千瓦。核电基地分布在沿海的浙江、广东、江苏三个省,包括秦山一期、秦山二期、秦山三期、大亚湾、岭澳一期、田湾等项目,核电技术包括法国技术、加拿大技术、俄罗斯技术,这些技术引进后都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,当然,也依靠我们自己发展的核电技术,比如秦山一期项目。
2005年以来,在大力支持下,广东、浙江、辽宁、福建、山东等沿海地区正在建设一批新的核电站,与此同时,在电力需求的强力推动下,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四川、重庆等内陆省市也在竞相成为我国一批内陆核电站的所在地,过去几十年只能在沿海地区发展核电的格局正在被打破,核电建设正向我国内陆地区迈进
产品咨询